“中国制造”优势正在被削弱
近期媒体周二文章指出,随着薪酬的增长和能源成本的提高,中国这个曾经是超级廉价产品代名词的低成本商品制造大国正在全球制造业的竞赛中逐渐落后。
在另一边,温和的薪酬增长和更低的能源价格正在使美国和墨西哥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制造业目的地。一个结果是,越来越多美国企业在未来几年会在更靠近本地的地方进行生产。
6 B7 z9 p1 I" G* F ~波士顿咨询集团的高级合伙人霍尔-瑟金(Hal Sirkin)说,“这意味着,如果可以的话,企业将会开始把制造业务从那些昂贵的国家迁出,回到美国这样更便宜的地方。”
$ W5 p2 U& [2 A美国政府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出了类似的形势。美联储在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工业产值在7月有0.4%的增长,是连续第六个月增长;制造业产出在7月增长1%,是2月以来的最大涨幅。
/ ~* c: |9 k! M, P0 W1 Z; [; O中国这个人口大国的薪酬水平正在飙升中。
6 J+ E) z+ V, N
作为一个比较,墨西哥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在2000年的时候相当于中国的两倍,但是从2004年开始,中国的薪酬水平增长近五倍,同期墨西哥的薪酬水平仅仅增长67%,如果以美元计算的话,涨幅不到50%。
0 u' U5 s3 R ~! y, R& `( I8 N$ f
更高的能源成本也对中国的制造业实力有所打击。
虽然俄罗斯是主要的天然气出口商,但是更高的美国页岩气产量帮助了能源价格大幅下跌。与此同时,俄罗斯还是依赖传统的天然气,而这种产品的价格正变得越来越贵。
根据波士顿咨询的全球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以美国作为100点的话,中国在2014年的得分是96点。换句话说,在美国进行生产只比在中国进行生产贵4%——而在之前,中国的这个指数值一直在80点左右。这一走势意味着,在美国生产商品相比中国的成本差距正在收窄。
- Q& w, y `9 o. ~2 L. i* @& t7 D
共同起草了多份关注全球制造业经济变化报告的霍尔·瑟金说,“我们目睹中国变得越来越昂贵。”
由于大规模的页岩天然气开发,2004年以来,北美的天然气价格有25%到35%的降幅。水力压裂技术使用高压的预处理水将埋藏在地层深处的石油和天然气逼出来。
( o6 ^% p8 A7 f- |1 p+ B1 Z) T
此外,美国的薪酬增长也在放缓。
( {0 v) T) o' R' n/ s0 o" P
目前的联邦级最低薪酬标准是每小时7.25美元,而将联邦最低薪酬提高到每小时10.10美元的法案即使获得批准,也将主要影响到服务业——大多数制造业岗位已经有每小时10到15美元的薪酬标准,不太会受到联邦标准调整的冲击。
* f, _/ |* f8 q3 A' h9 b0 ?物流和营商的总体容易程度可以影响到潜在的制造业选址。
7 i* M( |$ M$ R" m
例如,乐威公司的布瑞洛钢丝绒肥皂垫从未将生产外包或者是使用海外劳动力,所有产品都是在密歇根州和俄亥俄州生产。公司的两家工厂有约125名雇员,还计划在密歇根州设立第三家工厂。
- Z! I7 f8 d% x' l
虽然之前的多年,在亚洲的制造成本会更低,但是将公司的合成海绵技术在海外进行复制是相当困难的。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阿米里(John Armaly)说,在本地进行生产也使得库存管理更加容易,同时带来更大的灵活性。他强调,在国内生产意味着更好的质量控制,“一些海外制造的产品和我们在国内生产的东西质量是不同的”。
报告认为,这些行业包括了计算机和电气产品,家用电器和电子设备,家具,卡车零配件等运输业产品,以及自行车。这些行业有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更高的运输相关费用,因此可能成为首先回到美国本土进行生产的行业。
. q; r. S9 q% a T
中国制造业临全线溃败:数百万人被抛入失业大军
& ]6 B* n, _$ s$ f! R) W大型制造企业倒闭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2 M. U: D! p4 Z* ]6 z! L
诺基亚关闭中国工厂,直接导致闳晖科技等众多供货商倒闭或停产,间接造成的失业人员和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6 ^! l; p* g" z/ q& C n: Y' k
东莞联胜拖欠供应商2个多月货款共计1.2亿元。东莞奥思睿德老板跑路时欠供货商6000万元货款。兆信通讯老板高民自然谢罪时公司至少拖欠了供应商4000万元以上资金。兆信董事长甚至在绝命书中直言,兆信的倒闭将导致几家供应商倾家荡产。
, l1 s7 L) I E p- P. K' C0 }6 _
2014年3樱达电器突然倒闭时,拖欠一百多名供应商1.9亿元货款,欠供货商货款最多的一家达2000余万元。其中尚东印刷有300多万元货款无法收回,直接导致公司无法支付原纸供应商货款而爆发激烈的冲突。
- D* a9 F H5 V( j. T" ]; I" c9 a( i- k
制造业大量倒闭,还可能引发相关配套行业的失业潮!仅以包装印刷业为例,位于东莞的快联达包装,2007年员工达到7000人,2013年9月突然倒闭时仅余1700名员工。皖北最大的包装企业亨浩彩印倒闭导致500多人失业,福建千帆纸业倒闭造成1000多人失业,上海力天有400人。
" O7 O3 F/ [! h& G; c5 q! E0 v
也就是说,一家大型的制造业倒闭,很可能引发上游上百家配套企业相跟着破产倒闭并形成更大规模的失业潮。这对当前危机四伏的中国经济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 M2 T0 E- a. I4 j: U
制造业流失或倒闭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很大影响
2 T. G7 y; x7 ?# o6 q A! q, \
制造业的流失或倒闭,不仅会重创中国的经济,还会对社会稳定构成很大的危胁。
- Q1 ~/ U4 }) z9 r% T
“中国制造”优势去哪儿了?
- U- B. N# L# D2 |9 M% L* X E3 ~除了上文,人民网也转发了一篇题为《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报告:中国制造成本已接近美国》的报道文章。
" r# i' Q/ y1 Y8 }, [( o0 ]3 `2 K
文章说,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日前发布报告《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显示,中国的制造成本已经与美国相差无几。这篇报告认为中国的制造业面临很大的压力,10年前,中国的制造成本低,而如今成本却水涨船高。
8 J# s( \: l) q, Y( U9 H! J/ q
“中国制造”成本逼近美国,或许算不上新闻,而是旧闻。
: o3 k2 ~4 M! ^0 `7 ~- r0 K
第一篇的《“中国制造”的优势正在被削弱》便是2014年8月20日腾讯财经发布的文章。; ?+ r1 O6 Z8 I7 K; L5 @& x
0 a2 y+ ~' \ N8 J' U+ D4 p; {! W
不知为什么,这一份报告当时没有引起国内的注意。而从国内媒体近期热炒的“中国制造”成本逼近美国的消息来看,差不多相隔一年之后,中国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仍然是96点,没有任何变化。
+ W! g6 J3 U$ [$ ~ `5 D/ r
这也可能是一则旧闻再度发酵的原因。
中国工信部赛迪智库专家安琳,对这一统计数字表示怀疑,认为该咨询公司的研究成果是否有一定的道理还有待考证。
( j* T, f% k! M0 d) u% n
不过他承认,中小企业发展较为困难、资源约束进一步趋紧、技术基础相对薄弱、整体产业相对大而不强等等,都是国内制造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此前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来重点解决制造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未来十年引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发展纲要。”安琳说。
( d# q$ F% l! @5 w; `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志勤指出,由于人工成本、人民币升值和贸易壁垒等因素,中国制造成本优势逐步丧失。
通过与外界比较,能看出“中国制造”有没有优势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此前公布的数据,中国是多个制造业价格优势相比美国正在逐渐消失的国家之一。
不止中国的制造成本飙升,以前和中国一样制造成本相对较低的巴西、俄罗斯、捷克、波兰等经济体也遭遇了类似情况。
而传统的西欧发达国家,原本已经高企的生产成本依旧在涨,比如瑞士、比利时、瑞典、法国等。
英国和荷兰则是例外,制造成本并没有多大波动。还有印度,目前还没有出现制造成本飙升的情况。
在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中,制造业竞争力上升最突出的是美国和墨西哥。与10年前相比,2014年其制造成本指数进步最大,主要得益于持续的生产力提升、稳定的汇率和巨大的能源优势。这其中的关键原因是更便宜的能源价格。由于大规模的页岩天然气开发,2004年以来,北美的天然气价格有25%到35%的降幅。
正是凭借这些优势,中美两国的制造成本差距被缩小到了5%以内。如果说在中国进行生产正变得越来越不划算,那也就意味着美国和墨西哥的前景正在变得更好。
根据波士顿咨询在2012年公布的一份报告,随着企业继续重新考虑在中国进行生产的成本,部分行业会在大约五年之后达到一个临界点,并开始将制造业务转移回美国。
报告认为,这些行业包括了计算机和电气产品、家用电器和电子设备、家具、卡车零配件等运输业产品,以及自行车。这些行业有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更高的运输相关费用,因此可能成为首先回到美国本土进行生产的行业。
" A" \2 V+ j: S' F% t0 @, ?6 Y; L% U
“中国制造”成本持续走高,有哪些主要原因 ?
波士顿咨询集团报告的数据分析,中国的制造成本走高,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 j& T" J9 Q/ }' `( b2 _6 O' T
首先是中国工人的薪资提高了,依据经生产力调整后的工资水平,从2004年的4.35美元时薪涨到2014年的12.47美元,涨幅达187%。
仅仅从数据来看,这与美国工人的薪资差不多持平。有报道说,美国大多数制造业岗位的薪酬标准为每小时10到15美元。
在我们的感觉里,中国工人的收入确实有很大的增长,但那是由于以前的收入实在太低。2003年,英国《金融时报》统计,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平均每小时为0.61美元,美国工人的工资平均每小时16美元,前者为后者的3.8%。
0 E; s* d! @* ?+ {# g2 b% N: w8 T
也有波士顿咨询集团的早期数据表明,2004年,中国制造业工人时薪为0.8美元。光明网2006年的一篇文章说,2004年,中国工人工资只有美国的4%。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援引一份珠江三角洲地区务工者收入的调查资料时发表感慨,该地区民工的月均工资“只够一天吃四碗炸酱面”。
也有学者认为,靠极低工资形成极低劳动力成本,维持“世界工厂”的竞争力,是对人力资源的粗使践用和可耻浪费,是遗祸无穷的粗暴掠夺。随着用工荒的出现,这几年中国制造业工人的收入确实增长了很多。但究竟增长了多少,会不会像波士顿咨询集团的近期数据显示,依据经生产力调整后的工资水平,时薪涨到2014年的12.47美元?
6 z4 g/ q7 y; `( v0 H. G* f
这个数据是否经过人为修改,令人产生怀疑。中国工人每小时的薪资如果达到12.47美元,即每小时在70元人民币以上,每月的薪资收入应当在1.3万元人民币以上。这与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有很大的差距。根据该组织发表的“2013~2014年世界各国人均月薪工资收入排行榜”,中国大陆在72个国家中名列57位,平均月薪656美元,折合成人民币约4000元。
# }: w; r" S. Q/ J, i- B4 J
中国的制造成本走高的第二个原因,是汇率的变化。2004年至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了35%。
第三个原因是能源成本。中国的电力消耗,从2004年的7美元每千瓦时上升至2014年的11美元每千瓦时,工业用电成本在中国有66%的涨幅;而天然气成本则从5.8美元每百万英热单位升到13.7美元,涨幅138%。
这些都影响了中国制造业,使中国这个曾经是超级廉价产品代名词的低成本商品制造大国,正在全球制造业的竞赛中逐渐落后。
还有一些原因,也影响了“中国制造”优势。
& e( X) [$ u, ?1 E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工人工资低,但劳动成本高,原因在于低效率。
! _/ h, q6 h4 f7 P! e& P R
有学者指出,即使中国制造业仍然保持较低薪资,因为受到较低水平的劳动生产率影响,也会让劳动成本上升。
如今,长期被依赖的中国工人低成本优势正在不断丧失。波士顿公司的报告指出,2000~2005年,中国工厂的工人平均工资和福利上升了10%;2005~2010年,中国工人平均工资和福利上涨19%,而同期美国工厂工人的成本仅上升4%。
就生产效率而言,前者的增速只有后者的一半,因此造成中国劳动力单位成本的上升。把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效率两个因素综合起来看,尽管中国劳动力价格依然大大低于美国,但由于美国生产自动化程度更高,工人生产效率更高,一些美国企业迁回本土生产后可在不同程度上对冲劳动力成本的差距。
' S7 v1 y: ~% M- }7 r, Q6 `" {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物流成本高,影响到“中国制造”的成本。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无处不在的收费公路等导致运输成本高于世界各国。而造成物流成本高的除了公路路桥费、各种罚款,物流企业的重复税制也一直负担沉重。
中国的物流总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8%,比发达国家普遍高出10个百分点,高成本物流引发的蝴蝶效应也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逐步显现。高成本物流破坏了供需关系的平衡,阻碍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据媒体报道,一些中国制造商正在美国建厂,发现他们的产品在美国南方生产比在中国生产要便宜。中国的科尔集团正投资2.18亿美元在南卡罗来纳州开办纱厂。另一家中国制造商江南化纤公司在该州投资4500万美元。其他产业、其他地方也在发生这种变化。
《中国企业报》报道说,某智能制造企业高管告诉记者,受到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影响,行业普遍压力较大。随着中国制造产能过剩现象加剧、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变化,目前国内制造企业已经逐渐开始将部分工厂转向印度等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
' J( p$ b) ^, B* g: o
综合起来看,“中国制造”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成本优势就是当初廉价的土地、人力、优惠税收、不需要承担责任的环境,但如今这些要素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土地和人力成本上升,环境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另一个规模优势,则由于雷同性较大,造成产能过剩、价格拼杀,导致原来支撑“中国制造”的土地、人力、税收、环境等优势大部分丧失
没有料到这么快中国的成本优势就没有了
' J; T( l4 C" U5 L/ z7 w6 H) X
最近政府在忙十三五规划,我就想刚到北京念书的时候,那时候是六五,当时的计划指标是保四增五,GDP保住四个增长点,争取五个增长点,不敢想六以上的事。
! F$ U2 a" h5 _/ i2 r+ K
那后来为什么可以到十一、十二、十三个增长点?2007年,最高的季度增长率折成年率是15.1%!中国经济很复杂,你可以看不同的层面,可以看很多不同的数据,但是如果时间非常有限,又希望把握大势,那看什么?就是看中国的成本,同样的东西,你能造我也能造,但我的价格比你低一大截,中国经济就是靠这个吃饭的。
# g4 k8 C; W0 k+ w( H* R5 f
为什么成本低?你关起门来这么多年,老百姓工资比人家低几十倍,所有的要素价格都比别人低得多。你只要比别人会做,比别人价格低,市场就是你的,需求会 向你倾斜,拉一把就拉起来了。我总说,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就是两个海平面,过去靠人工筑坝拦着,坝一拆掉,高海拔的水就灌进来了。这个落差的势能释放,支撑了中国这些年的高速增长。
, O4 e* @ C$ V5 D1 L& k N那么今天的新问题是什么呢?反正我是没有料到这么快中国的成本优势就没有了,十几年的时间就没有了!
0 F2 W6 P* C9 f6 I# O# {! D
去年8月份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了《全球制造业成本变迁报告》,如果美国制造业的成本为100,那中国是96,只比美国低4个点。
% g1 `- W- c9 {0 Y
中国经济未来要靠独到性优势吃饭
成本一上去,made in China就贵了,东西贵了一点,在一个全球化的市场里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动。为什么?因为中国还没有形成另外一个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在我看来就是两个,一个是成本优势,另一个是独到性优势。你老有别人造不出来的东西,这就是独到性优势,有了这种优势,你的东西贵一点甚至贵很多也没关系。比如苹果手机,这么贵,卖得还这么好,8年时间卖掉7亿部!
- ~% [2 u$ E+ m2 l" J; i以色列国家不大,但有很多独到性优势,今年我有机会去了一趟,受刺激了。举个例子,手机为什么能做这么薄?一个关键问题是解决散热,摩尔定律,芯片功能 每18个月翻一番,功能越强大,释放的热量就越多,需要的散热设备散热空间就越大。但是以色列人解决了这个问题,芯片功能提升,热量反而下降。这样才能实现移动通讯,手机才能越做越薄。
! ?9 J9 }7 Z- ]6 B) z- b1 R2 X$ x这就是独到性优势,期望中国将来也会有这个优势。但现在中国经济整体而言不是靠独到性优势吃饭,中国经济高增长靠得是made in China,制造业是我们所有行业繁荣的基础,made in China靠的是China price,你会造我也会造,但是我比你便宜。
" N. o" ~ P* ~4 q8 ]9 p0 A- g现在的新挑战就是这个便宜优势在迅速的消失。成本优势已经不明显了,下一步怎么走?美国的制造业成本只比中国高四个点,他手里还有独到性优势,中国怎么跟他竞争?
. V9 w; M8 B# f" \) u% p2 }( O9 [
创新、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a' h0 O# O5 P; q! [所以你看现在主调就是转型、创新。问题是创新、转型没有那么快。你说创新,这个话好讲,做起来可不那么容易。以色列人解决芯片散热问题,最关键的是一开始的那个想法,为什么大家都一百来斤,我们就没有这个想法?
1 O0 w. Y& s$ |" u4 y. ?1 H追问下去,过程会很长。这次我跟一批企业家去以色列,一个拉比来给我们讲以色列教育对创新的贡献。拉比就是牧师,拉比在犹太民族中的地位比一般信教国家的牧师要高。
X9 o5 M1 V; e拉比讲了一件事情,在以色列家庭,孩子放学回来,母亲不会问你考了几分,老师教了什么,你学会没有,而是会问孩子,今天你问了问题吗?问了好问题吗?
- U, g3 h( I) C1 V' {+ J) q
我们同行的三四十个人都受刺激了,这趟刺激最大的就是这件事。回去就开始问孩子,你今天问问题了吗?这算种子埋下去了吧,但这个种子能收获吗?也许孩子 今天去问问题,明天可能就被掐死,跟老师说的不一样,考试成绩就不行了。而要把整个系统调过来,换成一个敢有想法、不断产生好想法的系统,要多长时间?所以,不是说总理说了要创新,报纸头条登了要创新,就立刻有很多新想法好想法,这个得一天天来,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8 M6 ^: u3 J; Q1 ?! u( w- I那么当下怎么办?只有从经验中研究,才能发现办法。
1 f1 r! |* D2 ~
所以下一步怎么办?把价格调下来,市场就起来了。前海自贸区、上海自贸区,为什么这么火?公司都喜欢去那儿做生意。因为自由贸易区把制度性成本给降下来了。
8 d. C7 i# l( x, ]" Q: D/ B' u0 {1 V9 E所以经济学角度来看,危机怎么对付?就是调价,靠降低政府服务价格,靠拧掉制度成本把China price找回来。否 则价格降不下来,又不能提供独到产品,经济怎么会有出路?我想起柳传志当年的“毛巾拧水”理论,成本就像毛巾里的水,看似干了,使劲拧总还能拧出水来。中 国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还是整个国民经济,有没有可能在短期内把虚高的成本给拧下来,从而赢得一个过渡期,来支撑创新和转型,支撑更高水平的开放?
# [' \$ ^3 C0 K' m/ B' |